袁智魁,已故著名中医家,血液病名家,环境论提出者,无极中医世家第五代传人智魁血液医院前身——中医血液病研究所创始人。袁智魁总结出了血液病发病的四字规律——湿、热、毒、虚。从此入手治疗血液病的方法堪为一绝。在世时医人无数,效果卓越,民间影响极大。血液病方面有记录的治愈的血液病患者近两千余例,遍布全国各地。被人尊为北方名医、北派名医、中医环境学派创始人。
袁智魁出身贫农,虽然生活穷苦,但自幼聪慧过人,而且生性胆大,做人做事光明磊落,所以很得人缘。19岁师范毕业做了教师,20岁时与刘同铭的女儿刘湘丽结为伉俪。婚后不久,村里组建卫生队,便回来支持卫生事业建设,就这样,袁智魁又进入卫校学习,开始从医。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日本连续剧《血疑》的热播,以及中国经济水平的提高,白血病之类的新医学名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这引起袁智魁的极大兴趣。此后袁智魁潜心钻研血液病,两年时间研读了大量现代医学关于血液病的各种专著和论文,以及传统中医专著中所有涉及血液病的内容,然后开始了长达5年的制药试验。
20世纪80年代末,袁智魁的中医血液病治疗体系基本完成,几个主方剂和十多个辅助验方一一通过了实践的证实,短短一年中连续40多位再障患者,白血病患者被他治愈,有效率几乎达100%,治愈率超过30%。无论如何,单就药物而言,他无疑已经站到了这个领域的最高点!
1990年,袁智魁成立了无极县智魁中医血液病研究所,在此后的十年当中,治愈白血病人300余,再障患者600余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千余,影响力迅速扩大,治愈患者遍布全国。袁智魁名声大振,他不仅完成了岳父刘同铭重振世家之风的遗愿,也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在刘家的医学基础上又开出袁氏新枝。
所谓时势成就奇缘。打破旧规,让外姓成为正宗的传人正是从刘同铭开始的,从而也成就了一代血液病中医宗师,这就是刘氏中医的第六代传人,同时也是袁氏血液病医学开山鼻祖—袁智魁(1940—2000)。
袁智魁贫农出身,虽然生活贫苦,但他自幼聪慧过人,而且生性胆大,做人做事光明磊落,所以很得人缘。袁智魁19岁师范毕业做了教师,20岁时与刘同铭的女儿刘湘丽结为伉俪。婚后不久,村里组建卫生队,需要知识分子,袁智魁便回来支持卫生事业建设,就这样,袁智魁又进入卫校学习,从此踏上了医学道路了。一腔热血要干大事业的袁智魁就这样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医学研究和实践活动中去了。他爱学勤问,刻苦钻研,不出两年学校已经没有人能成为他的老师了。这个时候再遇到问题怎么办呢?他开始偷偷向刘同铭请教。刘同铭在文革期间因受到冲击,一度比较低调,但看到女婿在医学方面的确极具慧根,便有问必答,时时点拨于他。之后见女婿领悟能力远远超过自己的预期,常常能举一反三,直捣要害,岳父眼见自己时日无多,便开始将家学精要传授与他。袁智魁很快就颇有名气了,北到内蒙,南至安徽,甚至京城里的一些患有疑难杂症的“很有身份”的人士也慕名寻到这个无名小村里向他求诊。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日本连续剧《血疑》的热播,以及中国经济水平的提高,白血病之类的新医学名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这引起了袁智魁的极大兴趣。当他知道血液病基本类似于中医的虚劳、髓枯时,更增加了信心。因为他曾听妻子说过刘氏的传家秘方中曾有专治此类疾病的方子,但只剩下被烧后的一小部分外敷用药,而她把它记在了心里。袁智魁相信,中医注重的是一种整体和谐的用药理念,非常高明的中医能够窥一孔而知全局,所以从理论上讲,即使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也有可能推导出其他部分甚至还原全部,说不定还可以创造出全新的东西来。
此后袁智魁潜心钻研血液病,用妻子的话,以“废寝忘食”来形容也远远不够,他是“一天的时间当做两天来用”。他有用之不竭的干劲儿,两年时间研读了大量关于现代血液病的医学专著、论文以及传统中医专著中所有涉及血液病的内容,光是设计治疗方案就列出了两百多条,然后便开始了长达5年的制药试验过程。20世纪80年代末,袁智魁的中医血液病治疗体系基本完成,几个主方剂和十多个辅助验方一一获得了实践的证实,短短一年中连续40多位再障、白血病患者被他治愈,有效率几乎达100%,治愈率超过30%。无论如何,单就药物而言,他无疑已经站到了这个领域的最高点——他成功了!
袁智魁名声大振,一向自信的他甚至放言“如果幸子活在中国,那我一定能治好她!”
那一年的清明,妻子刘湘丽专程到父亲的坟上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父亲,您的女婿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他不仅完成了您重振世家之风的遗愿,也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在刘家的医学基础上又开出袁氏新枝。”
1990年,袁智魁成立了无极县智魁中医血液病研究所,在此后的十年当中,治愈白血病人300余,再障患者600,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千余,影响力迅速扩大,治愈患者遍布全国。被人尊为北方名医,北派名医,中医环境学派创始人等。
然而,就在他的医学地位开始受到广泛认可,各级主管部门也开始高度关注,其研究所正要升级为市级专科医院的时候,袁智魁先生却因劳累过度而一睡不醒,一代血液病大师级人物就此谢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全国各地经其治疗康复者前来凭吊不断。
袁建章,无极中医世家第六代传人,袁氏血液病学世家第二代传人。他不仅继承了著名血液病名家袁智魁先生治疗血液病的理、法、方、药之精髓,更对其所总结的血液病发病四家规律“湿、热、毒、虚”在人体内环境的传递过程作了更深一步的揭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疗风格。作为名医后人,袁建章用自己精湛的医术和对贫弱血液病群体的真诚援助赢得了社会的尊重,治愈患者遍及全国各地,被誉为“血病克星,杏林奇才”。
袁智魁有二子,袁建章排行第二,他自幼中西医兼修,在继承父亲的中医治疗血液病精髓的同时,大量开展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实践和尝试,所以袁建章在断病用药上虽然极具其父风格,但在临床综合治疗上则有着自已更加完备的一套。对父亲所揭示的血液病核心发病的四字规律“湿、热、毒、虚”在人体内环境的传递过程作了进一步的细分和诠释,从而使治疗方案的实施更加具有针对性,克服了以往中医见效较慢的弱点,从而治疗效果更加出色。
袁建章继承了父亲作事雷厉风行和敢为天下先的风格,新医院建成不久,便连连出手,救治了多名被宣告不治的血液病患者,而且全部成功!一时四方震动,赞叹不已。
如今的袁建章被誉为新中医的新锐代表、环境学派的青年领军人物,而他所创建的智魁中医血液病医院也正如新星般在祖国的天空中绚丽升起。
刘国经(1933—)虽然自幼深得父亲中医外科真传,但由于文革前后父亲所受冲击的影响,作事一向比较低调,不似袁智魁那样雷厉风行。但他诊断严谨、用药缜密的行医作风和注重医学传承教育的精神很受人称道。刘国经不仅医术非常高明,而且善于创新,独创了大量新验方,效果都非常出色,尤其对深部脓肿、银屑病、湿疹、搭背疮等疑难病治疗尤为精通。刘国经对于当地的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倾注了极大心血,由于他医学世家的出身,加上有口皆碑的高超医术,长期以来担负着为各地培养医生队伍的重任,即使在文革期间,仍然坚持搞科研办教学,带出了大量医学人才,为新中国农村的健康卫生事业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2008年访问时老人家已经75岁高龄,行动已不方便,但思维仍非常敏捷。他感叹:终于等到好时候了,却一切都力不从心了。
刘儒林有四子一女,四人从医,长子刘同刿毕业于旧河北大学医学系,尤其擅长治疗肺病,建国后工作于北戴河中央直属机关休养院,其女刘国媛为军医已退休。四子亦为军医。四人中以三子刘同铭(1907—1983)继承父亲医术最为全面,个人医学成就最大。
作为刘氏医学的传承人,刘同铭不仅自幼聪慧过人,而且极具创新精神,抱负很大,希望自己的成就能够超过先人,成为一代名医。所以从小刻苦学医,勤于钻研,13岁便能为人看病,15岁时便自创一治疗湿疹新验方,效果非常神奇,连父亲都倍感意外。青、中年时代的刘同铭的思想却是矛盾的,在那样一个充满变数的时势中,他既渴望社会变革,又想重振世家的辉煌,但他有一个永远坚持的信念,那就是为穷人谋福。为穷人看病他从不辞路远道险,而且经常不收费用,因而在百姓中口碑极佳。战乱时代,民生涂炭,刘同铭主动走出去,四处游历,沿途给落难的穷人行医治病,到过河南、陕西、山西、安徽、江苏等多个省份。土改前后,觉醒的他彻底抛弃了重现世家辉煌的梦想,全身心地投入到新中国的卫生事业建设中去。然而文革期间,受人排挤,受到严重打击,抄家的时候数代珍存的大量医学藏书、先人手稿、家谱等遗物多被焚毁。他本人也被严密监视起来,不允许出门,尽管如此,找他看病的人依然络绎不绝,善良的刘同铭从不拒绝,但每次看病都要申请,并由专人看管。
文革浩劫,让刘同铭错过了许多珍贵时光,但刘同铭始终没有中断过履行作为一个医生治病救人的神圣职责。他同情穷苦大众,一生为老百姓服务,用祖辈传承的高超医术治好了无数患者,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刘儒林(1868—1955)出生于同治七年,生活的时代正值清末急剧衰败的阶段。据说刘儒林的相貌和天赋最像祖父刘毓桐,但由于家境的殷实,幼少年时代的刘儒林衣食无忧而且生性顽皮,荒废了很多时光。直到二三十岁经历了家族由盛及衰的转折,迫使其反省自己,并立志重振家业。他潜心学习和钻研祖辈传下来的医技,立誓重现祖父时代的医学辉煌,终于在医学上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只惜时运不佳,因为全国战乱,让他重振家业的梦想终成泡影。但其医术之高超的确令世人惊讶。赐名他“铁嘴生死断”,形容诊断之准能定人生死。他的故事有不少还流传至今。例如,当时崔家庄有位陈老太太生背疮,刘儒林给她开了药后嘱咐若疼痛需忍,切不可停药。数日后,因背疮内毒外裱,老太疼痛不已,陈家于是又请了一位当地苗姓医生前来视诊,苗姓医生即开药一副,服后疼痛很快减轻。又数日后,老太背疮突然加重,再请刘儒林看时约是中秋节前四天,刘儒林一搭患者脉,便惊呼:“期间另用别药,为何不联系与我?”陈家起初不肯承认,刘儒林轻轻说出了那味药的成分,并说此药暂解表症实加重内毒,陈家大吃一惊方说出实情,并哀求刘儒林施救。刘儒林长叹一声,说:“庸医也,外合而内反。非吾不救,已致无救,当不过十五戌时。”嘱咐陈家准备后事。陈家遂不悦,不料中秋节当晚,老太太吃过晚饭片刻便断了气。此事很快传遍十里八乡。再有一例,也是一家老人染重疾,请刘儒林诊视,刘亦断言过不了腊月二十七,果然患者真的逝于腊月二十七日晌午。
就医学成就而言,刘儒林在实践方面的造诣无疑达到了继刘毓桐之后的第二个高峰,但对于家族事业而言,不仅无所成就,而且真正的低谷才刚刚开始。
刘五福三兄弟,具体生卒已不可考,约道光年间生人。三兄弟分别继承了父亲刘毓桐中医外科、制药、兽医的衣钵,总体来说,凭借父辈的积累,逐渐家大业大,应该说是刘氏家族医药事业的全盛时期,其中刘五福的中医外科治疗水平已经达到令人惊叹的地步,许多疾病,仅凭一针、一贴或一方,即能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但就个人医学涉猎面来说,主要是传承,创新较少,三兄弟皆未超过父亲。后来除刘五福固守家业之外,其他兄弟日渐远离故土各司其业,再后世联系极少,直至彼此断绝联系。
刘毓桐,生卒已不详,据推算应属清嘉庆末道光初年间生人。刘毓桐天资聪慧,幼年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记忆力超群,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据说十多岁能诵《易经》,20岁之前就读遍四书五经,尤其喜读《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疡医大全》等医学专著,几乎到了倒背如流的程度。刘毓桐很早就考上了秀才,就在父母兄弟、亲朋好友对他的仕途充满期待的时候,他却突然立志要从医,并从此开始周游列省,遍访名医,潜心岐黄,最终成就一代中医大家,并成为一脉中医世家的开山鼻祖。
由于家谱及各种传家资料在战乱年代及文革时期多次被毁,刘毓桐的诸多行医事迹、笔记手稿《疡医精略》及医术记录,即使其后人也已不知其详,只知其精于治疗内外科各种疾病,在当时民间声望很大,尤其擅长治疗中医外科疾病,故亦被称为疡医大师。不仅如此,他还善于制药技术。而且令人惊讶的是,他还在治疗家畜鸟兽疾病方面颇有建树,是谓三大家传绝学。在刘毓桐的事业鼎盛时期,创建的“多寿堂”分号已经遍布十多个省,近20家。其三个儿子分别传承了其制药、兽医、中医外科的技术,并由此花开三支。但是刘毓桐本人在事业鼎盛的时候却悄然离家,一说是云游四方,一说是为避朝廷招请而隐居。
刘毓桐治疗“温病”(属今日之血液病)医术也很高,但因当时此类疾病极少见,故并不广为人知。据说刘偶遇一例血虚(盖今日贫血之类)患者,生命垂危,家人已备好棺木。因此病极为少见,引起刘毓桐极大的兴趣,遂加以研究,试配一方医之。一月后,病人不但没死,反而精神好转起来。刘毓桐边调治边研究,慢调细理,不知不觉,三月后患者竟然好转过来,半年后已与常人无异。据说刘毓桐治疗温病凡三十余例,曾传有内外验方三组,并著有《温病治则》手稿若干,惜后世传人所遇此类病人较少,长期埋于旧籍闲书中未受重视,直至后来战乱时一并被毁。
医院总机:0311-85555666(号码查询)
紧急呼叫:0311-85555999(不提供患者咨询)
患者咨询:0311-85555663 85555665 (工作日)
咨询中心:15130089188(万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