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环境论一
02环境论二
03环境论三
04环境论四
环境论一
这里所论述的血液病不包括营养不良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是指骨髓造血功能紊乱、极度增生或增生低下而出现的贫血、出血、发烧、易感染综合病症。如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等。中医学称为虚劳症、血症。清代唐容川的血证论称血证为火症。薛生白《湿热病篇》云:“湿热症,上下失血或汗血,毒邪深入营血走窜欲泄……”笔者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及参考古代医圣们的论著,逐步认识到血液病:湿是发病之源,毒是致病之因,热是促使病情发展的动力和病理产物,虚是病理结果。中医断病分八纲,即阴、阳、表、理、虚、实、寒、热。此八纲为病理发展外在表现。
血液病则表现虚、热。而引起众多医者治疗该病采用补法,虽有一时疗效,但最终效果不太理想。我认为应从六种淫邪着手,万病之因在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淫邪在大自然大环境中对人的生存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太过或不及都会对人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人体内小环境受到六种淫邪侵害同样会促使发病。湿邪而论,湿是六气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中央生湿。《五常政大论》谓备化之纪,其令湿。《六元正纪大论》谓太阴所至为湿生。《素问至真要大论》谓湿气大来土之胜也,寒水受邪肾病生焉,所谓感邪而生病也。湿邪的特性是重浊难移,湿则生虫。
从临床观察发现湿邪还有抑制人体内脏腑功能和人体内免疫功能作用。湿邪的形成分为内外两种原因:
一是内生湿走脏腑,并使脏腑功能受抑;
二是外受风邪郁肌肤而发热,因热邪助毒、菌生产繁殖而使病情恶化。毒邪:何谓毒。是指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和生物称为毒。有毒的物质分两种:一是毒物质包括药物和化工原料及光辐射等;二是毒生物,是活体,指病毒、菌毒等。有毒物质进入人体,超过人的耐受量或是超敏反应而发病。对有毒物质采取各种相应措施把毒物排出体外或化解是比较容易治疗的,但毒生物即病毒在人体内尤其是骨髓内,在湿热环境内能生长繁殖,给治疗上造成很大的困难。
毒生物在体内有两种来源:
一是外来通过不同途径进入体内;
二是内在,也是先天因素,即遗传因素。人生于世五毒俱全,只要自体阴平阳秘是不会发病的。此乃“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虚是病理发展结果。由于病毒干扰造血,使骨髓造血功能紊乱,病毒繁殖生长需大量养分,就出现了贫血和血小板减少而出血,形成虚象。
中医大典有虚劳生虫学说“虚劳既久,元气必伤,不能运化精微,痰瘀积滞,变幻生虫,亦有热熏日久生虫者,在肝为毛虫,在心为羽虫食人血脉,在脾为倮虫食人肌肉,在肺为介虫食人肤膏,在肾为鳞虫食人骨髓,凡觉脊中热痛不已,有时隐隐作痒者此既劳虫为患。”总观先贤医圣们的论述,祖国医学就已认识到病毒是在骨髓,破坏造血功能。在结合六淫中的湿和热学说而推理出湿是发病之源,热是病毒繁殖的条件,毒是发病之因,虚是病理结果,也即中医所说“热消血自合,湿去卫气安,脾胃健则五脏安”。无论生物和植物的生长繁殖都离不开环境条件,所谓条件即湿和热,病毒在体内加上湿热的条件环境繁殖生长而发病。
根据以上发病原理,在临床治疗应采用燥湿祛湿,清热凉血,改变体内病毒虫生长环境,解毒杀虫,来消灭病毒,补虚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如患者虚甚应以先补,最好是输血,我是用中西医药补法,或是补攻兼使,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合并感染可结合中西医综合治疗。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祛湿是至关重要的。因湿祛卫气安,增强免疫功能。祛湿有几种方法:
一是直接选燥湿药;
二是补肾阳,肾阳壮能蒸湿为气而散之;
三是补肾健脾利尿法。通过临床观察在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采用补肾阳、健脾益血疗法,有治愈者,但远期疗效不太理想,治愈率低,不少医者总结出阳虚易治阴虚难调的论述。我认为阳虚是湿重,阴虚热重。无论是白血病、再障贫血、骨髓异常增生、血小板减少,始终在整个病程中贯穿着湿、热、毒、虚的表现。我认为阴虚阳虚,是互相转化的,不管补肾阳或补肾阴,应当坚持清热解毒,但在选用药物上,要所选药物能直接入骨髓效果最好。如牛黄、石菖蒲、土茯苓等几十种药物能达骨髓。我采用燥湿清热解毒补虚疗法。通过改变体内尤其骨髓内的小环境,从而达到消除病毒、根治血液病之目的。使邪祛正自复,临床应用效果较理想,为中医中药治疗血液病提出一条新思路。
注解:本文论述了人体健康状况是人体内外环境互动的结果,并首次提出血液病的基本发病机理是湿、热、毒、虚。湿是发病之源,由湿生热,湿热郁积而生毒,因毒致虚。无论是白血病、再障贫血、骨髓异常增生、血小板减少,始终在整个病程中贯穿着湿、热、毒、虚的表现。同样在治疗上也要始终贯彻从内环境的调节上入手的大纲,改变湿热环境,消除毒的存在条件,那么虚的结果才能真正发生改变。
环境论二
丹溪论虚损之症,归为阴虚。
阴虚之症有先伤气及于精,也有先伤精及于气。
但精气无非谓之阴分。
盖因为天一之根,形质之祖,故凡损在形质者总曰阴虚。
真虚所居,唯肾为主。
肾主骨生髓,为精血之源,五脏之本。
肾水亏则心肾不交而神色败;肾水亏则盗伤肺气而咳嗽频;肾水亏则孤阳无主而虚火炽。
人之气血既是水火,水有火蒸化为气,气上升虚火则下降,如此循环阴阳平衡,阴平阳秘则无从病生人则安也。
阴虚有二:一是阴中之阳虚,其病发热,心烦、舌燥、舌红面赤、咽痛口疮、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大便燥结、小便涩痛;二是阴中之阴虚,其病为怯寒憔悴头晕目眩、呕恶、食少、腹痛飧泄,二便不禁,甚至咳嗽吐痰,遗精盗汗,气喘声喑,筋骨疼痛,心神恍惚,肌肉尽削,梦与鬼交,妇女经闭等症,凡病至极,皆所必至,总有真阴之败,治疗不当以命亡也。
精血夺则为阴虚,精血为阴也。
无论何种疾病发展至深入骨髓骨脑中,阴血不生虚损而成为阴虚发热。
虽有补阴丸、六味丸之类或专用寒凉则偏矣,五谷化为精血非火不能。
虚损之微有真火尚存,服寒凉尤可,虚损之甚者,真火已亏,药用寒凉岂能使之化为精血以补其虚!虚损阴虚之症,上热下寒,使水火不交之故。
其重感于寒者则上焦作痛,不感寒者则不痛,至于上焦燥热则一理也。
上焦方苦燥热,初得寒冷则暂快,遂以为药之功,故喜服之,久而下注则下焦愈寒,火热为寒迫而上行,使上焦复热愈甚,遂到沉痛而不可救,暗受害而不觉也,是医理不明之过失。
笔者研治血液病几十年来,中医和西医对骨髓造血系统无论是增生极度活跃,或是增生低下,总之是病毒深达骨髓而使造血功能紊乱而不正常造血,出现了精血夺而阴虚高热,往往治疗不当,导致阴枯阳竭而损其命。
阴虚患者出现高热、口舌生疮、咽痛、恶心食少、大便燥结或腹泻,更甚者遍身生疮,虚汗不止,筋骨疼痛,气喘咳嗽等感染症状。
西医用尽各种抗生素而无效,中医也认为火炽太盛而寒凉,越用反而越热,导致寒凝青紫而无力挽回。
医治阴虚高热,首当辩证,假热真寒医者莫乱。
更不能让西医理论限制你的思维,应以中药理论据症用药,而达起死回生。
笔者研治血液病30年来,总结经验有三条。
第一,无论阴虚、阳虚,越虚越易瘀;第二,滋肾壮水,肾水是肾阳蒸化为气,水气上升虚火而下降;第三,阳气通行、温养百脉,阳气壅闭,郁而发热。
治疗血液病应掌握止血、化淤、宁血、补虚四大治疗原则。
排毒有三法,风毒汗解,内毒大、小便解。
血瘀气闭应选用桃仁、杏仁之类,补虚应考虑到虚劳生浊之理论。
综合众理论选择用药,而达药到病除。
万不能中医以西论,高热查找退热药,癌细胞查找杀癌药,导入误区终不能克。
中医的特点是人生在天地大环境,与人体内小环境是紧密相关的。
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淫邪及人事交往中七情六欲,是导致疾病的根本因素。
太过与不及对人和万物都有伤害。
笔者曾发表治疗血液病新思路——环境论,指导临床效果很好。
所谓阴虚难医,医理不明,辩证不清,阴虚难医也;审病从细,认证果断,用药精准,阴虚并非难医也。
注解:自古都说阴虚难医,但作者却大胆指出是医家医理不明,辩证不清的缘故。
并分析了传统观点诊断及治疗上的偏差和误区,如果仅凭直接症状表现施治可能会适得其反。
而从环境论治,从湿热毒虚的大纲出发,大道不偏,必有显获,才是真正的直捷之径。
环境论三
近年来,在秉承父亲袁智魁中医思想及治则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临床实践和深入研究,并把现代细胞学、免疫学的研究成果纳入进来,提出了新的“血液病三级微态病环境说”,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从环境论治血液病的理论体系,其基本要义如下。血液病三级微态病环境说本质是在中医整体观的基础上,把环境考量的因素扩大到了人体内部的微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外部环境,是致人体内生病的外因;而疾病在人体内部的直接病理发展变化则主要与人体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密切相关,两者互相影响,最终形成或利于疾病发展或遏制发展的动态机制,从而决定病情是趋向康复还是趋向恶化。血液病患者的体内环境可以分为三个动态平衡系统,也可以认为是三个不同层面上的微观内环境,即脏腑功能环境、血液运行微环境、血细胞生长微环境,因皆处于病态,故谓之微态病环境。如果说父亲袁智魁最初的环境论是从血液病存在发展的条件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角度,那么三级微态病环境说则进一步指出了六淫邪毒在人体内的传递关系和在不同层次恶化发展的主要特征。换言之,如果在这三个层次上解除了血液病生发的病理环境条件,使之恢复平衡状态,那么血液病患者就能获得痊愈。
一、脏腑功能环境
血液病最初的阶段,首先影响的是脏腑功能的平衡。五脏六腑在人体内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这种平衡维系着人体基本整体功能的正常运转。无论哪一部分出现问题,都会打破这种平衡,从而引发连锁反应。就血液病而言,中医有“五心生血”之说,即五脏都参与造血,五脏承担着水谷精华运化之职,血液中的成分都来自于这些精微物质,如
果功能不正常,就不能运化精微,气血津液皆会不足。另外,血液的流通与布施还要依靠各脏腑协同作用来完成,所以五脏功能的正常与否会影响血液的生成。那么血液病患者的脏腑功能环境是怎样的呢?袁智魁很早就曾指出:湿者,虚劳之首因。也就说,血液病的体内环境首先表现为湿。本学说可以进一步指出脏腑系统所处的环境处于人体内环境的最外层,最易受到外邪的侵扰而发生改变,所以湿就构成了脏腑功能环境的主要特征。血液病患者的脏腑器官长期处于湿邪侵扰的环境中,虽然不一定都会发生显著生理结构性病变,但功能失衡是肯定的。脏腑功能的失调不仅会打破正常的生血机制,还会进一步造成血液运行机制方面的问题,打破血液运行理化环境的平衡。基于此,在父亲驱湿热改善内环境观点的基础上增加了治疗血液病必调脏腑、调脏腑必先驱湿邪的论点。
二、血液运行内环境
脏腑湿邪驻积,功能失衡,其必有劳损,便不能抵御各种病毒毒素侵入血液,血液中原有的物质成分结构平衡状态也被打破,随着血液周而复始的流通作用,反过来进一步强化了脏腑劳损程度,形成不良循环;另外,脏腑湿邪驻积,必致内郁生热,湿热入血不仅直接导致血液循环不畅,气血淤滞,还使血液免疫系统功能受到抑制,更助长了病毒、微生物的繁殖,病毒反过来又进一步导致免疫系统受损。乃至毒素入髓,则直接破坏造血功能而异常。另外,血液运行内环境异常还会导致骨髓造血所必需的原料成分不能正常供应,进一步影响骨髓内血细胞的正常生成和分化。
三、骨髓内血细胞发生微环境
血细胞是在骨髓内合成并完成增殖分化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多种要素在一个健康有序的环境中通过共同协作来完成。骨髓内的造血微环境由骨髓神经成分、微血管系统、纤维、基质及由各类基质细胞组成的结缔组织成分等构成,由于脏腑功能环境与血液理化环境改变的递进作用,骨髓内的生血微环境也被破坏,不利于血细胞的正常分化,而且反过来为病毒的存在繁殖创造了适宜条件。其后果就是造血组织功能异常,正常细胞发生变异,导致不同血细胞发生增生或减少,如血小板生成减少、白细胞增多等,即各种临床上诊断的血液病。
注解:从环境论治血液病是袁氏医论的一大创新,从本文开始则从宏观走向微观的细分化,明确了湿、热、毒、虚在人体内不同层次微环境体系中的作用和表现,这样的阐述就如同描绘出了一张血液病发病机理的路线图,治疗也就有了更精确的方向。
环境论四
分级瓦解病理内环境、全面逆转血液病恶化机制
袁建章
一、脏腑功能环境的改善 脏腑主燥湿,兼清热,解除对脏腑功能和免疫活 力的束缚, 旨在断其病源;同时治疗发生病变的主要脏腑, 如白血病主调肾、肝、脾,再障主调肾、脾等,使主 要脏腑功能得以恢复和提高。
二、血液运行内环境的调治 血主凉热解毒,阻断病机传递。热去则生物之毒 不能生,解毒主行降解之法化毒素之毒。同时辅以活 血通经、提高免疫之法,促进血液内诸功能的恢复。 血安则百骸安,血液运行内环境的改善对于整体的康 复具有承上启下之功,并有助推药效发挥之用。
三、骨髓内血细胞发生微环境的改善 髓内主解毒补虚,以促使造血机制恢复秩序。虚 有阴虚,阳虚之分,当分而论之,不可盲目乱补,否 则使病情更加迷离复杂。袁建章的补虚之法不拘一 格,还创造性地将某些维生素和矿物质成分入药,结 果发现对调节骨髓微环境内的物质平衡及调解某些 造血调节因子的活性效果明显。 这样从三个层面上阻断了疾病传递的过程,消 除了湿热毒邪立足的条件,随着体内病态环境的全 面扭转,患者的免疫功能、造血功能首先可以获得 “解放”,疾病不仅可以直接得到明显缓解乃至消 除,而且会使其他的后续治疗变得更加容易和迅速, 愈后的远期效果也更加有确切的保证。这就是袁建 章所开创的“三级内环境全平衡生血法”。 “三级内环境全平衡生血法”是我行医三十年 总结出的治疗血液病的根本大法。据此对父亲袁智 魁原有的方剂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与组合,并重新开 发出数个方剂,形成了治疗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 血小板减少症等血液病的主导系列药物,总有效率 达到 96%,显效速度较以往提高了将近 1/3。这也说 明三级内环境观点的判断是具有确切实践意义的。
注解:有果必有因,因果之间必然有一个很具 体的过程,这个过程条例越清楚,层次越分明,治 疗就越有针对性。三级内环境全平衡生血疗法,环 境论治,即是整体疗法,三级内环境,即是分而治之, 两者兼备,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所以谓之全平衡。